概述
结肠癌是发生于结肠部位的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占胃肠道肿瘤的第3位。好发部位为直肠及直肠与乙状结肠交界处,占65%发病多在40岁以后,男女之比为2~3:1。以40岁~50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我国的发病率与死亡率低于胃癌,食管癌、肺癌等常见恶性肿瘤。各地资料显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各趋势。
详情
(一)环境因素:在各种环境因素中,以饮食因素最重要,也可能与微量元素缺乏、生活习惯改变有关。 (二)遗传因素:结肠癌的易感性与发病机制均与遗传因素有关。
(三)大肠息肉(腺瘤性息肉):一般认为大部分结肠癌起源于腺瘤,因此将腺瘤性息肉看做结肠癌的癌前病变。
(四)血吸虫病和炎症性肠病:肠道慢性炎症也有癌变的可能,如溃疡性结肠炎,约有3%~5%癌变。
(五)胆囊切除术后:有报道胆囊切除术后结肠癌发病率升高,认为与次级胆汁酸进入大肠有关。
(六)饮食因素:如高脂饮食、腌菜、烟酒、红烧烹饪食物。
(七)职业因素与体力活动。
早期结肠癌症状不明显,可无症状或仅隐约不适、腹胀、消化不良、隐血等。随着癌肿进展,症状逐渐明显,表现为大便习惯改变、便血、腹痛、腹块、肠梗阻以及发热、贫血和消瘦等全身毒性症状。因肿瘤浸润转移尚可引起相应器官的改变。结肠癌依其原发部位不同而呈现不同的临床征象和体征。
1、右半结肠癌:突出症状为腹部肿块、腹痛、贫血。部分可出现粘液或粘液血便,便频、腹胀、肠梗阻等症,但远较左半结肠少见。癌肿溃疡继发感染可致局部压痛和全身毒血症等。
2、左半结肠癌:突出症状为大便习性改变、粘液血便或血便、肠梗阻等。
(一)实验室检查:
1、大便潜血试验 目前多用于作为大规模人群结肠癌普查的初筛手段。
2、直肠粘液T抗原试验 该法对结肠癌的检出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将其用于普查。
3、血清CEA的检测 大多数结肠癌患者血清CEA水平常升高,超过50μg/ml,但该试验的特异性并不强。
(二)内镜检查:对可疑病灶能定向镜取组织进行活检,因此是目前结肠癌诊断最有效的手段。在结肠癌普查中,常作为评价各种初筛检效果的“金标准”。
(三)X线检查:可发现直肠镜或乙状结肠镜不能窥视的病损,对于纤维结肠镜难以送达回盲部的患者尤为首先,亦是诊断结肠癌的有效手段。
(四)活体组织检查和脱落细胞学检查:对于确定结肠癌尤其是早期癌和息肉癌变以及对病变鉴别诊断有决定性意义。
(五)其他:如B型超声检查、CT断层摄影、磁共振成像,血管造影,淋巴结99mTc同位素扫描等用于临床结肠癌诊断,效果评价不一。
结肠癌须与其他一些具有腹部肿块、腹部绞痛,直肠出血或大便习性改变等症状的肠道病变相鉴别。由于结肠癌症状并不特异,与肠道多种疾病临床表现相重叠,故在临床诊断中多采取主动性诊断方式,排除诊断法少用,对于可疑患者,详细询问病史后仔细检查,配合纤维结肠镜或X线钡餐灌肠及病理活检往往能作出明确诊断。
1.饮食调整:①减少能量的摄入有可能降低结肠癌的发病率。②减少食物中脂肪的含量,特别是尽量少吃煎烤后的棕色肉类,有助于结肠癌的发生。③多摄入蔬菜、水果、纤维素,合理饮食。④维生素与微量元素 有研究表明,补充维生素A、C、E能使腺瘤患者的结肠上皮过度增生转化为正常,但目前资料并不支持用抗氧化维生素来预防结肠癌。⑤膳食中的大蒜、洋葱、韭菜、葱中含有的硫醚;柑桔类含有的萜。葡萄、草莓、苹果中含有的植物酚以及胡萝卜、薯蓣类,西瓜中含有的胡萝卜素,都被认为是能够抑制突变,具有抗癌作用。尤其是大蒜,有研究表明,大蒜是具有最强保护作用而使人们免患远端结肠癌的蔬菜。
2.改变生活习惯:①体力活动可以影响结肠蠕动有利于粪便排出,从而达到预防结肠癌的作用。② 戒烟戒酒。
3.药物:许多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者,结肠癌发病率降低。
4.治疗癌前病变:大肠腺瘤患者、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结肠癌发病率明显增加,通过普查与随访,尽早切除腺瘤,治疗结肠炎,可降低结肠癌的发病率、死亡率。尤其是对于有家族史者,通过遗传学检查,筛查处高危人群,进行结肠镜检查,是结肠癌预防工作的重要方面。
(一)大肠肿瘤性肠梗阻:1.肠膨胀;2.体液丢失;3.电解质紊乱;4.感染和毒血症。
(二)结肠癌性穿孔。
(一)结肠癌的外科治疗:
外科治疗原则:1.切除全部恶性组织。2.全部切除或大部切除患癌的器官。3.消除淋巴扩散的主要途径。4.为了预防手术中触膜肿瘤时肿瘤细胞形成栓子,应及早的控制静脉血流。
(二)结肠癌放射治疗:放射治疗仅适用于结肠癌病人的术中放疗。
(三)结肠癌的化疗:化学治疗是结直肠癌的重要辅助治疗手段之一,也是结直肠癌综合治疗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治疗的目的是防止和减少复发与转移,从而提高手术治疗的远期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