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功能性消化不良(fuctional dyspepsia,FD),也称为非溃疡性消化不良( non-ulcer dyspepsia,NUD),是指一组无器质性原因可究的,慢性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中上腹症候群。
详情
本病可能与胃动力及感觉障碍、胃酸分泌异常、胃幽门弯曲杆菌感染及胃十二指肠炎、精神、应激及环境因素有关。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诱因很多,其中精神因素作为发病诱因比较常见。精神紧张或抑郁状态下,胃的运动与分泌减弱,甚至可能停止,在抑郁,灰心时,肠蠕动呈抑制状态,焦虑或抑郁的心理状态可引起体内某些激素分泌的改变和植物神经功能改变,从而导致功能性消化不良。
1、持续或反复发作的上腹不适。2、腹胀、 嗳气、早饱、厌食、恶心、呕吐、反酸、烧心。3、胸骨后不适或疼痛。4、不安、焦虑、抑郁、失眠,多梦、心悸、手足多汗、血压偏低等。功能性消化不良多见上腹部和胸骨后胀闷、疼痛、嗳气、腹胀和肠鸣。进食后往往可使胀闷或疼痛加重。此外,还有厌食、恶心、排便不畅以及焦虑或抑郁等神经系统症候群。但通过各种检查,却找不到消化性溃疡或肿瘤等器质性病变。
1、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3、病毒性肝炎免疫学检查。4、X线检查、B型超声检查。5、电解质及无机元素检测。6、胃液检测。7、心血管检查。8、内镜检查:内镜检查可发现溃疡、糜烂、肿瘤等器质性病变。9、放射性核素(同位素)检查。
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应与下列器质性病变相鉴别:①消化性溃疡:消化性溃疡是指发生在胃或十二指肠球部的溃疡。在临床上消化性溃疡也可以表现为上腹部疼痛、饱胀感、嗳气、反酸水、烧心、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消化不良的症状,但上消化道钡餐透视可发现有突出到胃壁内的叫做“龛影”的不透光影,胃镜检查更能直接看到溃疡病灶的大小及溃疡周围炎症的轻重。②慢性胆囊炎和胆石症:慢性胆囊炎或胆石症者常有右上腹部的疼痛和饱胀感、嗳气等消化不良的症状,有些患者可有反复发作的急性上腹部绞痛史(此即所谓胆绞痛)。通过腹部B型超声检查以及胆囊造影,结合曾经反复发作的上腹部绞痛常能作出诊断。③胃癌:胃癌的早期常无特异的症状,只有胃镜和病理检查才能发现。但随着肿瘤的不断增长,影响到胃的功能时会出现消化不良的类似症状,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或不适感,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但胃癌的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会同时伴有消瘦、乏力、贫血等提示恶性肿瘤的所谓“报警”症状,通过胃镜检查及活组织病理检查不难确诊。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在饮食中应避免油腻及刺激性食物,戒烟,戒酒,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暴饮暴食及睡前进食过量;可采取少食多餐的方法;加强体育锻炼;要特别注意保持愉快的心情和良好的心境。预防消化不良十条一、进餐时应保持轻松的心情,不要匆促进食,也不要囫囵吞食,更不要站着或边走边食。二、不要泡饭或和水进食,饭前或饭后不要马上大量饮用液体。三、进餐时不要讨论问题或争吵。这些讨论应留到饭后一小时之后进行。四、不要在进餐时饮酒、进餐后不要马上吸烟。五、不要穿着束紧腰部的衣裤就餐。六、进餐应定时。七、避免大吃大喝,尤其是辛辣和富含脂肪的饮食。八、有条件可在两餐之间喝一杯牛奶,避免胃酸过多。九、少食过甜过咸食品,过多吃糖果会刺激胃酸分泌。十、进食不要过冷或过烫。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良性胃肠道功能性疾病,经适当治疗可得到有效控制,其预后良好。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应以中医中药为主,根据病人不同的情况进行辨证施治。并可以配合针灸、按摩、太极拳等辅助疗法。症状较重者,可配合服用吗叮啉或普瑞博思(西沙比利)、莫沙比利。1、心理治疗。2、调理饮食及生活方式。3、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