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新生儿肝炎综合征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主要病理改变为非特异性多核巨细胞形成的一种新生儿疾病。它是新生儿晚期以阻塞性黄疸、肝脾肿大和肝功能异常、结合和未结合胆红素均升高为特征,多为产程中或产后感染引起。常于生后1个月左右发病。
详情
(一)很多病例的病因未明,但多数病例由病毒引起。包括乙型肝炎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柯萨奇病毒和风疹病毒等所引起的肝炎,亦可由ECHO病毒、EB病毒、弓形虫、李司忒氏菌或各种细菌所致。这些病原体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亦可在产程中或产后感染。
(二)少数病例与先天性代谢缺陷有关。
1、生理性黄疸退后又现,或一直持续不退:总胆红素一般低于171μmol/L(10mg/dl),结合胆红素与未结合胆红素均增高,以前者为主。谷丙转氨酶升高或正常。
2、起病缓慢、吐奶、厌食、体重不增、腹胀,大便色泽变淡黄,重者可变灰白色,尿色深黄。
3、肝脾肿大:呈中度肿大,以肝大为主。少数重症者病程较长可致肝硬化,肝功能衰竭。
4、可并发干眼病,低钙性抽搐、出血及腹泻。
(一)体检:有肝脾肿大,尿色较深,大便由黄转淡黄,亦可能发白。
(二)实验室检查
1、血、尿胆红素;
2、甲胎蛋白测定;
3、酶学改变:谷丙转氨酶(ALT)升高。多数临床好转后下降,部分则反比原来升高,然后再下降。
4、病原学检测。
(三)辅助检查
胆道闪烁扫描、肝胆超声影像、十二指肠液颜色分析及核素计数。
诊断:
(一)病史及体征
1、肝炎男婴较女婴多,而胆道闭锁女婴较男婴为多。
2、黄疸在肝炎时一般较轻,并有波动性改变,或药物治疗有明显减轻的情况;而胆道闭锁黄疽呈持续性加重,白陶土色粪便。
3、肝炎时肝肿大较胆道闭锁为轻,一般很少超过右季肋下4cm;胆道闭锁肝肿大明显,质硬边钝,常伴有脾肿大。
(二)实验室检查
1、血清胆红素动态检测;
2、低密度血浆脂蛋白-X(Lp-X)测定;
3、胆酸定量测定;
4、检测十二指肠引流液中的胆红素量。
(三)影像学检查及其他
1、B超:首选的无创伤检查,并可重复动态检测观察。
2、99mTC-IDA:闪烁法排泄试验。
3、MRCP(磁共振胆管系统水成像):其分辨率很高,对肝内胆管及其B比邻关系的成像有助于胆道闭锁与新生儿肝炎的鉴别。
4、腹腔镜检查:腹腔镜可观察肝脏大小、形态、颜色。若胆囊呈痕迹外观或呈苍白瘪小,多确诊为胆道闭锁。
5、肝穿刺病理组织学检查:对胆道闭锁的早期鉴别诊断有一定意义。
鉴别:
需要与肝外胆管闭锁相鉴别。
(一)应在母孕期避免各种疾病感染及患肝炎,同时对患儿应早诊断、治疗。
(二)预防新生儿乙型肝炎:(1)用乙肝人类免疫球蛋白(HBIG)作被动免疫;(2)应用乙肝疫苗做主动免疫;(3)乙肝疫苗和乙肝人类免疫球蛋白的联合应用。
可并发肝硬变、肝昏迷、高胆红素血症、低钙性抽搐、出血、腹泻、干眼病等疾病。
(一)治疗原则
1、病因治疗;
2、加强营养:供给高维生素、高糖饮食;
3、预防和及时控制感染;
4、激素:强的松短期应用,症状好转后逐步减量停药;
5、护肝:应用护肝药物及避免使用有害肝脏药物和食物;
6、利胆;
7、中医疗法:中药茵陈三黄汤可长期服用,重症可用注射液,每日1~2次。
(二)用药原则
1、普通病例以补充多种维生素,护肝利胆为主,短期应用激素;
2、重型病例除上述治疗外可静脉使用护肝药,静滴肌甘、肝太乐、辅梅A等支援疗法,静脉输液,黄疸严重者加用中药利胆。